畅行长三角,你需要了解的长三角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0-09-25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达21万亿元,人口为2.2亿,人均GDP接近1.4万美元。创新资源丰富,区域内高校在全国占比17.6%,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1992年,长三角15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

1997年,联席会议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2001年,沪苏浙三省市发起成立了由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

2004年,沪苏浙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启动

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长三角政府层面实行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

2009年,沪苏浙三省市吸纳安徽作为正式成员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2011年,安徽首次作为轮值方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2016年,国务院批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8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交汇点。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包括“三省一市”,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长三角城市群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打造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合最强有力的引擎。


长三角地区主要产业



长三角地区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依托优势创新链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等业态,以推动创新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内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一体化”和“高质量”是其中两个关键。高质量一体化,意味着它不是“一样化”,而是尊重差异、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上的通力合作。


按照中央的要求,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要有“一盘棋”的思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而言,长三角一体化具体体现在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人才就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准入一体化、政策体制一体化等方面。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


人才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当前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量向质飞跃的重要转型时期,区域内具备很好的人才和科研基础,也是我国人才密集度最高、人才储备丰富、人才吸附力强、需求旺盛、流动率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之一。


人才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均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人才资源的一体化配置、一体化流动,区域一体化才有保证。近年来,浙江各地不断升级引才政策,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扫一扫关注我们